全球人才流動格局重構中外專家:“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駕馭變化”
事件營銷很熱,我該怎麽玩好? 事件營銷這幾年很火,大家也都在討論,大家也都在做。
與上述白皮書相呼應的是,我們此次對於死亡公司的調查統計發現,跟很多人的印象可能不同的是,從2014到2016年成立的創業公司徹底死亡數量為272家,占整個過去六年徹底死亡數量1398家的比重,並不超過1/3。鈦媒體集團旗下科技投行“潛在投資”,經過對中國創投市場創業數據的梳理,對主流投資機構及創業項目的深度走訪,利用取樣分析,數據綜合分類,深度麵訪,多維度比對等手段製作完成了這份沉重的《2016-2017追因中國創投“死亡名單”》報告。
部分瀕臨死亡的項目,我們稱之為“準關閉”項目,這部分項目數量還數倍於“徹底關閉”項目。同時根據鈦媒體TMTBase全球數據庫,在鈦媒體Pro專業版之前發布的《中國TMT一級市場創投白皮書》中,我們已經披露了一項統計,2016年,資本市場投資規模同比大幅度上升,增長超過42%,達到9054.47億美元;與之相反的是投資數量的大幅下滑也超過40%,這意味著市場總供應資金量在增長,但早期投資已在放緩。經曆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經濟危機後,2016年再次劃下了泡沫和寒冬的韻腳。
成功的案例總是相似,“死亡”的原因卻各有各的悲劇,即便絕大部分都說是因為“資金鏈斷裂”導致,但產生資金鏈斷裂的原因也各有不同。這些一度站在風口中領域,自然也在風口中淘汰出一批。
徹底關閉或準關閉項目多集中在電子商務、本地生活、社交、企業服務等領域;北上廣浙四地成為重災區,“死亡”項目中處於A輪及A輪前早期的比率高達98.60%
App掛掉、客服失聯、退款無門在一個名叫“友友用車用戶權益群”的QQ群裏,聚集了40多位友友用車的用戶。馬雲今年在微博的發聲,同樣會讓更多人意識到“假貨”是社會毒瘤,應該對其人人喊打而不是習以為常。
要保護中國創造這顆幼苗,“法律打假”就顯得刻不容緩。當年軟件同樣沒有版權概念,但比爾蓋茨在1976年給早年計算機愛好者發了一封公開信,指責複製軟件是盜竊行為,自此有了軟件版權概念,人們願意為軟件付費,才有了之後龐大的PC軟件以及今天的互聯網產業,微軟也賺得缽滿盆滿。
當每個人都對假貨嗤之以鼻時,或因心裏抵觸不去購買、或因法律風險不去製售,真品就會有更多市場,創新也有更多空間。如果馬雲的呼籲能夠得到落地,對於整個中國商業,尤其是中國創造都有巨大意義。